close

  2月17日上午,35歲的深圳某公司女高管梁婭倒地後因無人施救,50分鐘後猝死。或許是受此事觸動,深圳一家報紙隨後派出三路記者,分別前往深圳4個區的8個不同類型地點進行現場 “假摔”測試:看看危難之時到底有多少人、在多長時間里施以援手。
  初看,假摔測試似無可厚非,細想,卻有違媒體職業規範。
  首先,從出發點看,假摔測試有違新聞的真實性原則。真實是新聞的生命,這是每個媒體人從業之初就該知曉的常識。新聞報道要用事實說話,記者就是記錄者,必須先有其事、再作報道。筆者在大學里學的專業是新聞學。新聞學對新聞報道的基本要求,第一條就是“堅持真實性”。從根本上說,新聞的本源是事實,事實是第一性的,反映事實的新聞是第二性的。事實在先,新聞在後,有了事實,才有新聞。記者只能“追”著新聞走,而不能反過來讓新聞“追”著自己走。由於媒體競爭激烈,很長一段時間來,媒體圈流行一個說法——“新聞策劃”。這是個語義含混、令人費解的說法。策劃,簡單講,就是讓新聞跟著自己的思路來,這顯然有悖於新聞的真實原則,即便是新聞發生之後的 “策劃”,有時也可能給人一種人為操控事實的感覺。假摔測試,就是一起徹頭徹尾人為操縱的“新聞”。
  其次,從手段上看,假摔測試有違新聞記者獲取事實的正當原則。採訪權是新聞記者的基本權利,但記者獲取新聞事實,既要符合法律規定,又要符合職業規範。採取正當手段獲取新聞事實,是世界各國新聞業普遍遵循的職業原則。新聞學中一再強調事實是新聞最基本的內涵。一般情況下,絕大多數報道都可以通過正當、迂迴的採訪手段獲取材料。假摔測試,卻是媒體或記者為追求報道的轟動性和影響力,以“下套”的方式建立新聞事實,其採訪手段是濫用採訪權。新聞的價值只能來自媒體以外的、客觀存在的事實本身,任何人為製造的事實都有悖於新聞記者獲取事實的正當原則。
  最後,從效果上看,假摔測試放大了社會的負能量。自央視馬年春晚播出小品《扶不扶》後,“扶不扶”再度成為熱詞。的確,當“最美”點亮中國,“最美媽媽”、“最美教師”、“最美司機”等一個個“最美”故事,成為推動社會前行的正能量;與此同時,“毒膠囊”、“黃金大米”、“高官不雅照”等一系列喪失道德良知的現象,也一次次觸痛人們的心靈。媒體理應積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,而不應人為製造衝突,加劇社會各方面的矛盾。假摔測試,把人們的愛心、良知、道德當成“實驗品”,在其並不規範的“測試”下,“40餘人路過後終被扶起”讓人何其“心寒”,而得知“愛心”被愚弄、被拷問的人們又何其憤怒。假若再遇路人摔倒事件,人們豈不又要多一層是不是媒體鬧著玩的思慮?假摔測試,豈不是成了“狼來了”式的幫倒忙?所以,如此假摔測試的“新聞”,也不符合新聞學中對新聞報道要求“堅持思想性”的原則。
  遺憾的是,類似假摔測試這樣的“選題”在媒體報道中並非個案。筆者記得,2007年3月,有一家媒體的記者喬裝成患者,將事先準備好的新泡的龍井茶水送到醫院檢測,結果6家醫院在茶水中檢測出紅細胞和白細胞,並診斷出有炎症,報道引發了社會廣泛關註的“茶水發炎”事件。在這一事件中,記者將茶水當尿液送到醫院檢測,這種做法與假摔測試如出一轍。記得當時的衛生部新聞發言人在新聞發佈會上表示,大家相信該新聞策劃的出發點也是希望改善醫療服務質量,但由於不瞭解醫療服務,結果事與願違。事實上,這位發言人說得已經太客氣了,這種所謂的“出發點”是根本站不住腳的。說得輕一點是記者無知,有違科學精神。說得重一點是記者無德,這種故意下套有違新聞倫理,是媒體和記者濫用輿論監督權力,或者可謂是濫用公器。
  當前,全社會都在培育踐行、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。核心價值觀的基本準則就是推動崇德向善、奮發向上的強大力量。正能量,首先來自“真”能量。面對“扶不扶”的道德糾結,從職業本能和責任出發,追蹤、還原事實真相,褒揚真善美,鞭撻假惡醜,樹正氣、壓邪氣,對媒體來說,才是正途。靠刻意放大負能量的假摔測試賺點擊率,把嚴肅的道德話題給泛娛樂化了,其結局必然是娛樂至死。
  (作者為上海市政協常委、中華海外聯誼會理事、上海市僑聯副主席)
(原標題:“扶不扶”的假摔測試有違媒體職業規範)
(編輯:SN093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h43khewd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